清明節(寒食節)日期、祭祖掃墓習俗、禁忌、相關歷史故事和典故
smoke 1943404 1280
Posted in 節日禮俗/典故由來

清明節(寒食節)日期、祭祖掃墓習俗、禁忌、相關歷史故事和典故

清明節時間:

每年國曆4月4日、4月5日、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

清明節習俗:

  • 掃墓祭祖:
    清明掃墓祭祖,一般而言指的就是「掛紙」和「培墓」,在掛紙之前,必須先將墓地上繁生的雜草清除,然後將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或是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的五色紙分一小疊一小疊以小石頭壓在墳上,代表「蓋磚瓦」,同時也表示這座墳是有子孫在照顧的。
    至於培墓,則主要是修墓和祭拜,在祭拜之前除了得先打掃整理、掛紙之外,子孫們還得到處尋尋看看祖先的「家」有沒有任何損毀的地方,比方墓碑有裂、燭台有損、磚腳有斷等等問題,都應請專人協助修繕,畢竟祖墳的風水好壞牽連著每個人的家運,如果不盡早處理,難保會招致厄運纏身。
  • 春遊踏青:
    清明節除了是對於先人的慎終追遠之外,由於此時適逢春天過了一半,花草樹木欣欣向榮,因此也是踏青尋春的好時節,不妨趁著清明時節所有親戚團聚之時,一同相約到郊外走走逛逛,既有益身心健康,又能增進彼此情誼。
  • 插柳戴柳:
    相傳柳枝具有避邪功效,因此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習俗,在清明掃墓祭祖之後,人們往往會習慣折些柳枝回家,或插在住家門楣上,或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以求辟邪之功效。
  • 頒賜新火:
    古時在清明之前稱為寒食節,全國皆需禁火、甚至熄滅所有火種,只吃「寒食」,直到清明當天才再度鑽木取新火,象徵去舊立新。
  • 吃春捲(潤餅):
    由於清明節適逢寒食節之後,因此在清明當天便有人會將先前做好的潤餅皮包上春令寒食來享用,後來也就成了在清明節吃春捲(潤餅)的傳統習俗了。
  • 放風箏:
    古時會在清明時分、風光明媚之際放風箏,除了是一種遊戲之外,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動作來替自己消災解厄,古人會先將自己希望消除的厄運或病痛寫在風箏(紙鳶、紙鷂)上,然後讓風箏隨風升上天際,之後再將風箏的絲線剪斷,讓風箏隨風飄去,以象徵厄運和病痛也跟著飄散於天際。
  • 其他體育活動:
    除了上述活動之外,相傳為了避免寒食冷餐傷身,古時人們還會在清明時節從事拔河、盪鞦韆、蹴踘、射柳等體育活動。

清明節掃墓祭祖禁忌:

  • 掃墓祭祖的時間,一般而言,最好在早上七點至下午四點之間,因為此時的陽氣較盛,若是太早或太晚皆不太合適。
  • 在祭拜祖先之前,別忘了要先替山神土地點燃香燭、奉香,畢竟山神土地是祖先墓地的看管者,該有的尊敬還是得做好。
  • 掃墓祭祖完畢之後,在進家門之前,一般都會做些淨身的動作,比方進屋前會先過火,或是到附近人多的地方走動,抑或是進了家門之後,以艾草等具有避邪除穢的植物洗澡等等,都是非常普遍的做法。
  • 若是有懷孕或適逢月事期間的婦女,皆不太適合到墓地去祭拜。此外,七歲以下的幼兒,也不太適合到墓地去祭拜。
  • 一般而言,當年度運勢較差的人也應避免參與掃墓活動,如果真的非得參加不可,則可隨身佩帶如玉石、護身符等避邪物來保護自己。
  • 到墓地祭拜時應抱持虔敬之心,切勿大聲嬉笑打鬧,更應避免踩踏其他人家的墓地或是隨地大小便、吐痰,以免冒犯了別人家的祖先。
  • 在墓地掃墓時應避免隨意拍照,以免不小心捕捉到什麼「不該出現」的靈體,而讓自己招致厄運纏身。
  • 清明節應盡可能穿上素色服裝,避免大紅大紫等鮮豔色彩,以表示對於往生者的尊重,而不致於被誤認為是在「挑釁」。
  • 掃墓時額頭盡量露出,別讓頭髮給遮蓋住,因為相傳護佑人身的神燈即位在額頭處,如果遮蓋住額頭,則容易招致邪靈侵擾。甚至還有一說,在出門掃墓前可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額頭處,如果呈現明顯的烏暗之氣,則代表近期的運勢不佳,也應避免參與掃墓活動。
  • 清明節應避免「陪同」朋友去掃墓祭祖,也就是應避免去掃「非自家人」的墓,畢盡原本不是一家人,磁場和氣場都不一樣,很有可能會讓自己去沖煞到。
  • 一般人大多會避免在清明節買鞋,因為鞋音同「邪」,買鞋(買邪),就像是在招引邪氣回家一樣。

清明節的故事:

  •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:
    相傳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驪姬之亂,與隨臣介之推逃到一處偏僻的地方,但此時一整天都沒吃東西的重耳卻早已飢餓難耐,不久後,介之推不知從何處取來了一碗肉湯,趕緊端給重耳享用,讓重耳得以恢復體力,但後來才發現原來這肉的來源,居然是介之推為了讓重耳充饑,才拿刀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,得知此事後,令重耳感動不已,後來過了十九年之後,當重耳再度回到了晉國,成了晉文公,想好好犒賞一下介之推,但不居功的介之推卻帶著母親歸隱山間,讓晉文公遍尋不著,後來有人向晉文公獻計,如果介之推不出山,就在山下從三面點火燒山,以逼出介之推,但後來卻還是不見介之推出山,直到火滅了之後,才發現介之推居然背著自己的老母親,被活活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,還留下了一篇血書,內容提到:「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柳下做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」看到此景,令晉文公悲嘆不已,後來為了紀念介之推,晉文公從此便下令每逢介之推的忌日之時,全國皆不許開火,只能吃寒食,這就是「寒食節」的由來。
    隔年,當晉文公於寒食節當天再度來到介之推死去的地方悼念祭拜,卻發現當時燒焦的那棵大柳樹居然又重新長了枝枒,晉文公便隨手摘了柳條,並環繞成冠狀後戴在頭上,以感念介之推,隨行的臣子們見狀後也紛紛起而仿效,後來晉文公便將此樹命名為「清明柳」,並將此日定為清明節。
  • 清明節掛紙的由來:
    相傳在秦朝末年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經過數次大戰後,總算取得勝利,此時,當劉邦光榮返鄉之際,也希望能在父母的墓前好好和雙親告知此事,但卻因為連年戰亂,墓地裡一座座的墳早已雜草叢生,墓碑也早已破損毀壞,根本分不清哪座才是自己父母親的墳,此時悲痛不已的劉邦便從袖中取出一張紙,並撕成無數小碎狀,然後誠心向上天祈求,希望上天能幫忙,當自己將手中的碎紙往天空灑,隨風四散的紙片能夠飄向父母親的墳上,幫他找到父母的墳,後來,說也奇怪,從劉邦手中灑落的紙片居然全都往同一方向飄去,最後落在一座墳上,任風怎麼吹也不會飄走,待劉邦仔細查看,居然發現墓碑上刻的正是自己父母親的名字。
    後來這個故事便逐漸演變成清明節「掛紙」的由來,百姓們於掃墓祭祖時,都會拿著小石塊壓上幾張紙片於墳上,以代表這座墳是有子孫在祭拜打掃的。

There are no reviews yet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